2019年度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(非遗保护专项)

    发布时间:2020-12-10 16:34
    【字体:打印

    根据《滁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办法》(滁发[2019]23号)、《滁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<滁州市市级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>的通知》(财绩[2019]536号)等有关文件精神,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了部门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,组织对2019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进行部门评价。现将评价情况报告如下:

        一、项目基本概况

   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(以下简称非遗)管理和保护,自2018年起我市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。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市财政持续保证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投入。我局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,创新资金投放思路,加强资金精细化管理,不断提高非遗专项资金使用效益,认真贯彻“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传承发展”的工作方针,出台政策措施,开展特色非遗活动,有效保护了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为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。

    二、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

    2019年市财政批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预算150万元,其中:市级非遗传承人51人,共补助20.4万元,非遗活动类资金40万元,非遗项目保护、展馆和传习基地建设及活动补助资金69万元,工作类及宣传出版补助资金20.6万元。涉及分配的奖补资金由我局联合财政局共同报政府同意后实施,资金分配依据充分、用途明晰、有迹可循、有据可查,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使用。

    三、项目组织实施情况

    1、开展非遗展示传播活动,包括2019年春节期间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 ,组织全市8个县市区民间花灯在4个广场开展快闪表演,组织省内外二十多个非遗项目开展集中展演展销展示活动,历时四天;举办滁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,组织全市代表性非遗项目进醉翁亭景区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展销活动;举办滁州市第二届皖东民歌大赛,组织初赛、复赛和决赛三轮比赛,全市所有民歌项目进行展演;组织10场滁州市级非遗进校园传承教育活动。

    2、补助非遗展馆建设及活动开展:包括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建设补助,滁州市文化馆非遗研学基地建设及传习活动开展 ,滁州市非遗展览馆维护,天长市孝文化展览馆改造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3、推进非遗传习基地发展:包括南谯区乌衣非遗小镇、定远县二龙戏蛛教育传习基地、滁州技师学院凤画教育传习基地、来安洪山戏传习基地建设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4、加强非遗名录及传承人保护体系建设。进一步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机制,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。启动全市第二批非遗项目普查工作,举办非遗普查培训班;实施首批我市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,全市 5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,补助标准由原3000/年增加至每人4000/年。

    四、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

    加强学习宣传,营造关注非遗的社会氛围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、进社区等活动。2019年开展10场非遗演出、授艺进校园活动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。以“第二届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月”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为契机,开展丰富多彩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宣传活动。结合滁州旅游系列宣传活动,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全市非遗项目。

    加大工作力度,发掘和保护更多非遗项目。对全市270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进行入库保护。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市非遗普查工作,评选10家市级非遗传习基地。全市新建8个非遗展馆、体验中心和传习基地,重点开展4项市级宣传活动、保护6个非遗项目。组织全市非遗培训班,提高市级非遗传承人补助标准,有力支持了传承人开展传承、传播活动。建立代表性项目、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,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和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。

    合理综合开发利用,促进非遗传承发展。促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、文化旅游融合等有机结合。举办非遗进景区活动,将非遗节目、非遗产品送进景区,提高景区吸引力。2019年选送凤阳花鼓参加国庆70周年盛典群众游行,选送走太平亮相上海文采会,选送凤阳花鼓参加中国北京园艺博览会等,通过非遗文化走出去,带动滁州形象走出去。

    五、项目主要绩效情况分析

    通过财政资金奖励扶持,进一步提升非遗项目保护和利用水平,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,实现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三统一。

    六、主要经验及做法、存在问题和建议

    1、经验及做法。一是以落实《关于开展<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>执法检查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》(以下简称 《审议意见》)为重点,全面扎实推动非遗保护工作。加强政策体系配套支持,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,加强非遗传承保护阵地建设,建立非遗人才储备库,健全非遗工作绩效评估制度。二是以推进非遗普查申报为着力点,统筹筑牢非遗保护基础。全面开展第二次全市非遗普查,强化非遗申报工作,积极申报国家级、省级非遗项目申报,扩容市级非遗项目,加大中医药和传统饮食类项目挖掘开发力度。三是以合理利用非遗项目为牵动,推进非遗传承发展。建立四级非遗项目库,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,实施“三个一批”非遗项目综合开发工程,做大做强全椒走太平、琅琊山初九庙会、二月二等一批民俗活动,开发一批非遗项目进琅琊山、凤阳小岗村等景区,推介一批文旅形象宣传项目,非遗保护利用取得一定成效。

        2、存在问题和建议。一是非遗传承能力不平衡。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,部分传统音乐、戏曲、习俗等非遗项目因找不到与生活的结合点,失去传承发展空间,传承发展很困难。二是非遗项目结构不平衡。国家、省级非遗项目偏少,国家级2项、省级项目22项。非遗项目整体质量不理想,全市24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,表演类和民间美术类共有18项,占比75%;民俗类4项,占比17%;传统手工技艺2项,占比8%。 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,合力发展。三是非遗工作开展不平衡。部分县(市、区)尚未把非遗保护纳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,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,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进展不平衡。

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